
简单地说,这首脍炙人口的《菩提偈》是禅宗六祖惠能初得佛法时于黄梅东山寺所作。在这首偈子中,惠能首次提出了其“见性成佛”的观点,此后这个观点对汉传佛教和禅宗的推广化影响极大,因此《菩提偈》也广为流传。顿悟成佛的禅宗六祖惠能。
1、闻经顿悟
惠能,汉传佛教的主要流派曹溪禅的开创者,在得到五祖弘忍的衣钵之后,在禅宗东山法脉的基础上创立了以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为宗旨的曹溪禅宗。因其顿悟的法门降低了“成佛”的门槛,故而在佛教弘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惠能因而被历朝历代所推崇。
惠能俗姓卢,在南北朝隋唐时期,范阳卢氏是鼎鼎大名的高门大姓,以出品大儒、帝师、宰相闻名。整个唐朝时期,范阳卢氏一族总走出了八位宰相,号称“八相佐唐”。
惠能的父亲本是一位官员,因事被贬迁至岭南新洲(今广东省新兴县)。惠能就是于贞观十二年(638年)生于新洲,俗名慧能,据说是由两位云游到新洲的异僧所起。据成书于唐贞元十九年的《曹溪别传》记载,惠能3岁时,父母双双驾鹤西去。但在别的佛教史学典籍中各有不同的观点。总而言之吧,惠能的幼年极其不幸,只能以砍柴谋生。
惠能是一位极有聪慧的少年,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听闻到佛法之后,便心生向往。但惠能到底是听到那部佛经而心生欢喜的,在不同佛学史籍中有所争论。《六祖坛经》说是闻《金刚经》而顿悟的,《曹溪别传》则说是闻《大涅槃经》而顿悟的,不管怎么说吧,惠能悟性极高,仅仅听人诵读经书就能悟出佛法的道理是毋庸置疑的事情。在一番求索之后,惠能在曹溪当地禅师的指点之下去往黄梅东山寺研修佛法。
2、得传衣钵
东山寺的开山祖师就是五祖弘忍,他也是位在汉传佛教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禅师,他在得到四祖道信的衣钵之后,开创了东山法脉,一改往昔佛家,一衣一钵,修头陀行的传统,主张“寓禅于生活之中”,让修禅者远离嚣尘,集中于大山中居住,自食其力,把搬柴运水,都当作佛事来对待,从而使禅门大开。
弘忍是我国“农禅并重”的鼻祖,也是“丛林”的开创者,因此,东山寺也被称为“天下禅林的祖庭”。
据七祖神会所说,惠能初登山门时,弘忍对其进行了一番考核。
弘忍问:“你来干啥?”
惠能答:“来求成佛法”。
弘忍又问:“你从何而来?”
惠能答:“自岭南来。”
弘忍轻蔑的看了惠能一眼,悠悠的说:“你一个岭南来的野蛮人也想成佛?”
惠能对答:“人有南北之分,但佛性不分南北,蛮人的身体和和尚的身体没有什么不同,佛性能有什么差别?”
古时的僧人就是这般在语言的较量中相互考教对方的佛性,有时甚至说出一些十分不礼貌的话,故意激怒对方,看看对方有无根骨。
惠能的回答让弘忍频频点头,随即给他分配了一个舂米的活计。
此时的弘忍年事已高,也准备开始物色自己的接班人了,就在八个月后的某天,弘忍突然让座下的门徒每人写一首偈子呈上去给他看。
所谓的偈子,一是一种蕴含佛法的禅诗,偈子好坏的标准就是其中所含的佛法高妙不高妙。
寺中的首座(寺中的二号人物)神秀知道这将是弘忍最后的考验,偈子做的好,马上就能成为六祖。他略加思考,在回廊的墙壁上写下了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
这个偈子的大概意思就是,“我虽然已经皈依佛门了,但是身心还经常被俗务所打扰,好在我心里还有面能正衣冠的镜子,可以时不时的提醒我要通过更加刻苦的修行,保持清净。”
其实,这首偈子就是神秀在向弘忍表达自己的虔诚和刻苦,虔诚和努力有了,但没有境界。用佛家的话说就是知道“行”,但不知道“空”,只达到了“悟净”的境界。
神秀的偈子写好后,众僧纷纷跑到偈子前评头论足,惠能也跑过去讨论了一番,但他总觉得神秀的佛性还有待提高,对佛理的认识还不够彻底。
在思忖了一番之后,惠能心生一念,他让旁边会写字的师兄替他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《菩提偈》。
菩提本无树——什么是佛?佛就是一种意识形态,一种形而上的概念,怎么会有实体呢?
明镜亦非台——有道是心如明镜,但如果把明镜装在台子上就只能照一个方向,那就片面了。
本就无一物——我心无旁骛的一心向佛。
何惧惹尘埃——有什么事情能够干扰到我?
这么看来,惠能偈子的格局确实大了不少,他主张人与物融为一体,进入人无物,物无人的境界,许多事情就可以“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、触而不觉”了,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“悟空”。正如《金刚经》中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所言一般。
其实,两位高僧的偈子只是方不同,所传禅法也不尽相同,并没有高下之分。如以神秀的法门修行,过程比较清苦,但根基非常牢固。如以惠能的法门修行,则相对轻松自在,但对根骨要求比较高。
当然,神秀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高僧,他在弘忍圆寂后,成为了东山寺的主持。他在禅宗信徒中的威望非常的高,连武则天都曾以跪拜之礼,迎其入京。
弘忍读过二位高僧的偈子之后,觉得惠能的领悟比较符合禅宗“明心见性”的根本,便决定将衣钵传授于他。
当晚,弘忍去到了惠能的米房对其进行了终极考核。
弘忍对着正在卖力舂米的惠能说:“米熟了没?”
惠能对答:“米早就熟了,但还需要再筛一遍。”
弘忍敲了三下米袋,飘然而去。
鼓打三更之后,惠能去到弘忍房间,听老禅师讲了三天三夜《金刚经》之后大彻大悟。
惠能在得到衣钵之后的当夜就被弘忍赶下了山。
这是不是有点像孙悟空当年得菩提祖师真传的桥段?
这下大家知道孙猴子为啥叫“悟空”了吧。
肆丨下山弘法
弘忍将其送到船上之后,对叮嘱道:“自达摩以来,禅宗都是秘密传法,肯定有人要暗害于你,当年我也是被迫离开四祖寺到东山另建寺庙的,所以你务必要小心。不仅传法的时候会有争执,你弘法的时候必然也会遭受磨难,就连当年达摩祖师传禅的时候,背后也被人捅过刀子,所以等我圆寂之后,你再出来弘法,但你要记住只传法门,不传衣钵。”
弘忍说的非常准,据《六祖坛经》记载,惠能得弘忍真传的事情一经爆出,立马引起轩然,有数百人从东山寺出来夺惠能的法。惠能的师兄慧明,在出家之前是为三品军官,腿脚非常的利索,一路从湖北追到了广东,在韶关的大庾岭截住了惠能。惠能见逃无可逃便将衣钵扔到石头上,慧明过去想把衣钵提起来,却没有提动,于是对惠能高声的喊道“我是来求佛法的,并不是来抢衣钵的。”最后,惠能给他传授了一段《金刚经》心法之后,慧明恍然大悟,磕头拜惠能为师,转身离去。
惠能按照师傅的嘱咐在岭南隐居了十六年后,才正式出山,他的第一站是广州法性寺。当时,寺里的印宗禅师正在讲授《涅槃经》,惠能也在座下参听。突然吹来一阵穿堂风,吹得佛堂中的法幡上下翻飞。一番骚动过后,两个僧人因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争辩了起来,惠能起身劝解道:“既不是风动,更不是幡动,是二位的心动了。”
印宗法师听到这番话之后大惊失色,对惠能说,听闻五祖的衣钵传人身在岭南,莫非就是您?惠能随即承认。
于是惠能在法性寺剃度、受戒,正式出家。不久之后,就在寺中为信众开示禅法,颇受广州僧俗的欢迎。
此后,惠能去到了韶州(今韶关市)曹溪的宝林寺,正式开启了禅宗南宗。由于,惠能的顿悟心法直指人心,进行成佛,摆脱了论经名相的束缚,为佛教带了一股清新之风。
先天二年(712年)七月某日,六祖惠能回到故乡新州的国恩寺,召集徒众于座下,向他们预示说,他将于八月圆寂,他按照弘忍的要求,不再传授衣钵,不再指定禅宗的七祖。八月三日,惠能圆寂,其端身不散,如入禅定。十一月十三日,惠能遗体的坐龛迁回曹溪宝林寺,存放于灵照塔中。
惠能圆寂之后,其神便以“达摩禅”的名义向北方弘法,与北宗产生了非常大的矛盾,但由于神会在安史之乱中立了大功。平乱之后,唐肃宗将其召入宫中供养,之后让其主持了荷泽寺。此后,南宗大盛,成为当时禅宗的主流派别。神会圆寂之后,唐德宗敕定其为“禅宗七祖”,但他并没有得到衣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