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jpg)
“反向旅游”顾名思义,就是反向游玩,大众普遍去热门景点打卡,独特的你,就去小众冷门景区。其实这样不仅能带动小众景区的经济、知名度,还能分散旅游,使得景区不是那么拥挤。例如安徽的黄山景区,不管什么时候,永远不缺游客,特别是秋冬季节,你都难以想象人能多到什么程度,哪怕是个小平台,都挤满了人。但年轻人爱玩,钱又少,还想躲避汹涌的人潮,更喜欢撒欢式玩耍,因此便成就了那些非著名景点。
消费水平不高,说走即到,没有人潮的阻挡,还不用费尽心思做攻略。就像拆盲盒,虽然略有耳闻,但又饱含未知、好奇、愉悦,希望能开出不一样的惊喜。可以因为一个词、一道美食、一个特点,这对于我们这样追逐新鲜感、刺激感的游客来说,不论感受如何,都是一次别样的体验。
驴友爱野山,追寻大自然的足迹;游客爱知名度,跟着社会流行趋势。如此一来,旅游模式是否真的会从“大众”变成“小众”“小众”到“大众”呢?关于那些淳朴,还未被商业化所侵染的景区,你知道哪些?
就我的这些想法,我同一些姐妹们聊过,她们有的赞同我的想法,说游玩选人少的地方才有乐趣;有的立即反对,说玩就是要人多,喧闹的地方才能“嗨”的起来,比如像芜湖方特等地方,玩的是一些诸如蹦极、翻滚过山车的刺激性项目,人多才会有那种刺激,在一声声“啊”的嚎叫中才感觉有种身心真正的释放,游玩就要玩出这种劲儿,那种幽静的地方有啥好玩,还不如去郊区乡下劳动。这反对的说法说得我没法辩解,这观点,也对,年轻人最爱玩的就是这种地方,比如我家孩子游玩,选择的都是这种动态感十足的地方,图的就是那热闹,而不会喜欢名川大山了。
看来,还是不能以己心度人心,感觉自己喜欢的游玩方式,别人肯定也会喜欢,这种想法肯定不对了。世界是多元化的,人的性格也是多元化的,人的爱好当然也各有不同。就比如这旅游或者游玩,爱好不一样,选择的点肯定不一样,但目的都是一样:释放自己,让全身心放松,产生一种愉悦感。
人说,旅游,就是去陌生的地方去感悟。这种说法很合我意,如果我未来选择去什么地方旅游,我肯定不是光为了放松自己的乐趣———放松自己可以选择回家乡,我希望自己能持学习的态度去游玩,丰富自己的阅历,扩充自己的眼界。世界这么大,陌生的风景名胜肯定是能通过眼睛刺激人的大脑皮层,引人遐思的,也就肯定会增长自己的智慧的。读万卷书, 行万里路,说的就是这事儿吧。
我看到过一位老师写的空间日志,名为《论前行与止步不前》,文字中写道:前行,也属于走出去,看看世界的模样,了解和认识各种社会形态,增加人生阅历,丰富自己的观感……旅行,便是前行的一种,旅行者要学习地理知识、社会以及风土人情知识,不断充实自己……旅途必然舒畅惬意,生活定然丰富多彩。
看后感触颇深,觉得这样的游玩才是最高级的游玩方式。旅游,其实是一种学习方式,你学习,你感悟,而收获的属于自己的思想,才是旅游最大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