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密康城书院(山东青岛即墨康成书院遗迹)

青岛崂山有座远近闻名的书院——康成书院遗迹。它是东汉大经学家郑玄,当年在崂山讲学论经时留下的。康成书院,是郑玄的字“康成”而得名的书院。

史料记载汉桓帝元年(167年)和汉献帝初平二年(191年)郑玄两次在不其山下,筑庐讲学,收徒注经,这几间茅草屋,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康城书院”,不其山也因为“康城书院”的缘故,成为历史上即墨周边人文历史名山。

康城书院:位于惜福镇街道书院村。是现在青岛地区最早的学校,当时的教授郑玄,字康成,东汉北海郡高密(今山东高密)人,东汉经学家,他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,卒于汉献帝建安五年(公元127—200年)。山东曲阜人孔融在汉灵帝中平年间(185—189年)任北海相时,曾聘他为教授,广收,授经讲学,直到公元188年。是年冬,青州、余州黄中起义,攻破北海,郑玄与门人崔琰等避难于不其山(今铁骑山),在书院村南侧筑庐授徒讲学。一年后逢灾粮缺,学子解散,玄去徐州,庐渐荒废。明武宗正德七年(公元1512年)即墨县令高允中,又在玄原筑庐处重建院宇,聘教授讲学,曾挂匾额,书 “康成书院”。
书院村后有可乐山,相传当年郑玄多来此处登高远眺,东观东海之日出,北望即墨之全境,不亦乐乎,山为此而命名。
村西南又有扎彩山(另名花园),距村一华里,据说是郑玄搞庆祝活动扎彩门的地方。百年前,吴氏由镂金石迁来,辟为花园,种植花卉为业,现已传四代,粗壮,花大而艳,祖辈受益远近闻名。在此处生活的人们代代接受古代文明的熏陶,其民间文化相当丰厚,民乐笙、管、笛长兴不衰,高跷、旱船队后继有人。
此外,书院村还和仙人张三丰结下不解之缘,那就是村后百米的神脚山。传说当年张三丰在邋遢石升天时,曾在此处歇脚,今山顶石崮上留有他的一对深深的脚印,山脚下的字儿石汪,石壁山留有石刻字迹,现遭长年风化,大部已模糊不清。著名奇观镂金石,位于镂金石自然村西距书院一华里,突兀一大石崮,上有一天然石洞,当地人又叫石屋、镂金,村民们解释是刻镂铭心之意,虽无历史记载,但的确给游人留下久久难忘的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