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人信风水,如果没有浑然天成的环境与地理优势,如何做得了十三朝古都?
古代就连一个县级办公场所都要请人看风水,何况是帝王家。尤其像洛阳这样十三朝帝王都选择的都城,必然是百里挑一的好风水。
不过古人看风水可不是预测自然灾害,而是看重山与水的布局及走势,宫宇所在位置的日照、方位、与山水的位置比例,以及防御外敌的守势。
所以像题主所说基本没有出现过大规模旱灾、水灾、虫灾并非风水可预测,而且这些在洛阳都是有过重大灾害的,而且次数还不少。
东汉时期,洛阳曾遭遇20次水灾,其中最严重一次是公元136年,洪水造成洛阳城数千人伤亡。
隋朝迁都洛阳的第三年,也就是公元607年河南就遭遇大规模水灾,洛阳也未能幸免,此后几年也陆续出现过两次重大水灾。
公元637年,唐东都洛阳遭遇重大水患,城池被淹,驻扎谷水边准备出征抗击契丹的1万兵将撤离不及几近全军覆没。洪水之后涌入上阳宫,许多宫人溺亡,《大唐上阳》对此次水患有图文描绘。
洛阳在近几十年也有过一次重大水灾,1982年7月,洛阳连续降雨近一个月,伊河洛河同时涨水,洪峰流量一度达到6600立方米每秒,龙门石窟售票处被冲毁,王城公园被淹,涧河河水涌上七里河桥桥面,
河南在历史上是一个水患频发的地区,洛阳地处盆地,受波及自然也比较大,洛阳城有房屋倒塌及人员伤亡的水患记载有40余次,城池被淹的记录有14次。
旱灾跟水灾的高发期其实是连接起来的,由于水系改道以及气候变迁,整个河南在宋代以后水患明显减少。在此之前通常都是河道涨水所致,而宋后水患基本都是大雨所致。
少了水患之后,河南这个夏季炎热的地区就出现了多次旱灾,明清时期河南三次人口大迁移就是因为干旱导致庄家没收成,所以当时很多河南人涌向了周边地区。
洛阳的干旱之所以没有河南整体那么严重,主要是两个原因,其一是洛阳河流较多,虽然水位下降严重,但在官军看守之下还能实现按需分配,除了老弱病残以外都能通过河中取水维持耕作。
虫灾在洛阳有过很严重的影响,历史对此有记载“永嘉五年(311年)五月,洛阳饥困,人相食,百官流亡者什八九。”,这场蝗灾甚至给当时的司马家大权构成了很大影响。
之后有了前车之鉴,洛阳在历朝历代作为都城或重要城市,即使收成不好也能从其他地区调动粮资到洛阳,毕竟这里住着很多达官显贵,调运物资的方式让洛阳的之后的旱灾和蝗灾影响看起来更加轻微,但并不是没有。
当然,地质灾害在洛阳确实很少发生,有历史记载的5级以上地震一共只有7次,并且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。
所以不可否认古人在风水本身的研究还是很厉害的,能够孕育了众多的帝王及富甲天下的盛世,洛阳这一方宝地的加成当然是功不可没。
笔者去过洛阳十余次,走遍了各个景点和商圈,甚至是洛浦公园这样的休闲去处也没落下,自认为对这座城市还是比较了解,也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。洛阳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刻在骨子里的,无论现行发展如何,历史的辉煌都彰显在了无数的古迹之上,是这座城市抹不掉的荣光。
而洛阳的生活也是真的安逸,景点、小吃、文旅什么都不缺,医疗、教育、交通在地级市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,生活所需足以。洛阳没有大都市的喧嚣,但并不缺少繁荣;没有郑州那么大的客流量,但却有着更高的国际知名度;没有海滨城市的沙滩阳光,但有山有水有风光,无论游玩名胜古迹还是名山大川都应有尽有。是名副其实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