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恒星 : 是自己发光的天体。由炽热的气体组成,由于它们离地球十分遥远,用肉眼看不出位置变化,只看到一个光点,所以自古人们就称它们为“恒星”。实际上所有的恒星都在不停地运动着。从对大量恒星的分析研究发现:恒星的大小相差非常悬殊,大的非常大,如仙王星座的VV星的主星,直径可比太阳直径大2000多倍,而小的又非常小,如一颗中子星直径只有20~30公里左右。恒星的质量却很相近,多数恒星质量为太阳质量的0.5~5倍之间,少数在1/30~70倍之间,比起大小的差异就小得多了。因而恒星的密度相差极大,大的极大,如中子星密度是水的10万亿倍,即1亿吨/(厘米)3;小的极小,如心宿二密度只有水的百万分之一,还不到地球表面空气密度的千分之一。常用绝对星等(参考“星等”)来表示恒星的发光能力 (即光度),光度小的恒星叫矮星(如太阳是矮星),光度大的叫巨星,更大的叫超巨星,表面辐射的能量最多。恒星的颜色也各不相同,这反映了它们的温度不同。发红橙色的恒星,温度偏低约2000~4000度,发蓝白色的,温度可达几万度。太阳温度居中约6000度,发黄色。
恒星的种类很多,根据它们不同方面的特性而分类。亮度起伏变化的恒星叫变星,引起变化的原因各不相同而得到不同的名称。有的由几何位置变化引起,如两个恒星互相绕转,产生相互掩食而引起亮度变化叫食变星(或叫交食双星)。多数变星是由本身的物理原因引起亮度的变化,一种星体内有一会儿膨胀、一会儿收缩的周期性变化而引起亮度变化叫脉动变星。另一种变星由于星体本身的爆发而使亮度突然激增叫爆发变星。爆发变星中根据爆发的情况分为:新星——几天之内亮度突然增加9个星等以上,然后逐渐下降恢复;超新星——亮度变化超过17个星等的变星,爆发后恒星瓦解,成为星云或白矮星、中子星、黑洞。如:1054年金牛座超新星爆发最亮时比金星还亮,目前剩下超新星星云(叫蟹状星云)和一颗中子星,中子星是几乎完全由中子构成的恒星,它具有短周期的脉冲辐射又叫脉冲星;黑洞是理论预言的一种特殊天体,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,任何东西包括光子只要进去就再也出不来。所以这个天体不可能被看到。目前认为天鹅座X-1可能是黑洞的天体,白矮星是温度很高的发白色的矮星,体积很小,密度很大。不少恒星不是单独存在,而是两颗以上的恒星离得很近,相互之间有作用力的恒星集团。如果两颗恒星相互有物理联系,在引力作用下彼此互相绕转叫物理双星;如果三、五个互相有物理联系的恒星组成多重恒星系统叫聚星。如大熊星座中的开阳星是七颗恒星组成的系统,是七合星;如果十颗以上恒星组成的具有物理联系的恒星集团叫星团,如金牛座中昴星团,肉眼可看见七颗,实际上它是由200多颗星组成的星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