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黄曼梨:悲情圣手 :
黄曼梨(1913—1998),原名黄文素 (另名黄兰茵),祖籍广东中山,在香港 出生, 圈中人称“Mary 姐”, 同为“中 联”21股东之一。
过去,香港电影金像奖有个“硬性规定”:无论台前幕后颁奖,若获奖者未 能前来,都须由代领者亲自上台领奖,因此金像奖从未有“会场外颁奖”一说。
但金像奖对此的首度破例,便是由黄曼梨而始:在第14届颁奖礼时,82岁 高龄的她在家中接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发的“终身成就奖”,且由周润发亲自将 奖座送至。当时,黄曼梨可谓“少数由默片时代已经开始从影而至今仍健在的电 影工作者”,金像奖特别为她追颁“终身成就奖”,无疑是对她60余年电影生涯的 肯定与赞誉。
1930年,时值上海暨南影片公司演员班招生,当时仅17岁的黄曼梨前去投 考并获录取。从演员班毕业后,她以“黄曼丽”为艺名,在默片《江湖廿四侠》 及局部配音的《火烧白雀寺》中出演配角。
1931年,她与“暨南”合约到期,继而返回香港,适逢联华影片公司在香港 设立分厂(即“联华三厂”),黄曼梨签约成为公司演员,并于1932年参演首部 默片《古寺鹃声》。1935年,因罗明佑裁撤“联华三厂”,黄曼梨转投大观声片公 司,并于1935年演出首部有声影片《明日之歌》。30年代中期始,随着影片产量 不断增加,黄曼梨在香港影圈亦拥有一定名气。
1941年12月香港沦陷,其丈夫谢益之因日军政府找其拍《香港攻略战》而 逃往澳门,其后黄曼梨亦离开香港寻夫,并辗转至广州湾,成为众人组建的明星 话剧团成员之一,后来还到越南演出话剧,至1946年返港。幸运的是,战后香港 电影工业逐步恢复,作为战前已有名气的影星,黄曼梨很快得到参演粤语片的机 会,而她的首部作品则是《胡不归》(下集)。
1949年,黄曼梨参与了两件影圈大事,一是发起“粤语片清洁运动”,二是 推动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成立,并担任两届“影联”理事。1952年,她又与吴 楚帆等一众同行商议组建“中联”,成为公司的21位股东之一。
萧芳芳曾这样评价黄曼梨:“她是1930年至1995年演戏最好的中国女演员 (之一),她不但演技超出了年龄的限制,更能一字不漏地背下临场交给她的五纸 对白,甚至能准确无误地在对白里念到的某一个字处流眼泪!”(据萧芳芳在第 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的讲话整理)
此言不假,黄曼梨从影多年,演出角色数不胜数,从贤妻良母到阴险长辈, 或楚楚可怜或令人发指,可谓“好人令人动容,坏人令人痛恨”。此外,由于黄曼 梨在银幕上常演悲情戏,且往往声泪俱下地演绎对白,有时甚至到了感染工作人 员落泪的地步,故在影坛留下了“悲情圣手”之名。
踏入60年代,“中联”发展不如往昔,主要成员分道扬镳,有一段时日,“中 联”开戏,能起用的女演员仅余黄曼梨及容小意!而为保证生活,黄曼梨亦陆续 为其他粤语片公司演出不少影片。1964年后,她离开“中联”,另寻发展。
1966年,黄曼梨因罹患神经衰弱症而退休。1967年,张瑛的“华侨”公司开 拍新戏,诚邀黄曼梨参演,黄看在与张多年好友分儿上,接拍了《小姐、先生、 师奶》及《蒙查查的爱情》两部作品,影片完成后,她便正式退出影坛,过上了 闲云野鹤的生活。1986年,她于《梦中人》中出演“盲婆”一角,但此番重新拍 戏只属玩票,而非复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