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知音”的由来

相传,春秋战国时期,晋国有一个 擅长弹琴的小官吏,名叫俞伯牙,他所 弹的曲调典雅动听,但一般人却难以听 懂曲调的意思。
有一次,伯牙回乡坐船途经汉水, 准备在船上过夜。那夜皎月当空,伯牙 顿起弹琴雅兴,便差人在船头焚香置 琴,而后独自对月弹琴,幽雅的琴声在 龟山脚下飘荡。
有一个名叫钟子期的樵夫,在回家 路上忽然听到了伯牙的琴声,钟子期十 分感兴趣,便跑到崖边津津有味地偷听 起来。
伯牙先弹了一阵志在高山的曲调, 钟子期一听,情不自禁地说道:“好啊! 峨峨兮若泰山! ”
伯牙又弹了一阵意在流水的曲子, 樵夫又迫不及待地说道:“好啊!洋洋兮 若江河! ”
伯牙两次听到有人在崖边夸奖他 的琴声,连琴也不弹了,连忙上岸找到 樵夫,热情地邀他到船上畅谈,两人一 见如故,结为好友。
一次,伯牙与子期出游到泰山,刚 巧碰到一场暴雨,他俩便一起躲进一个 岩洞。由于心情闷郁,伯牙又弹起琴来, 开始一曲表达遇到下雨的心情,接着弹 出了雷鸣山崩的情绪。伯牙每弹奏一段 曲子,子期都将他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释得一清二楚。伯牙弹完曲子,放下 琴,感叹道:“好啊!子期所理解的,正是 我所想的,子期真是听琴的知音啊! ”
后来,人们便把彼此相互了解,最 知心的朋友称为“知音”。